:::
串起又散落——冥王星不再是行星了!
2006年的今天(8月24日),曾經身為太陽系第九顆行星的「冥王星」,終於還是抵不住科學家對它謎般身世的質疑,將它降格為「矮行星」;至此,太陽系就僅存在我們目前熟知的八大行星。
「冥王星」在1930年被美國天文學家湯博(Clyde William Tombaugh)所發現,其實它的現蹤歷程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(可參閱「眾裡尋他千百度-發現冥王星」乙篇);因早先對「海王星」質量的高估,進而認為應該還有一顆「X行星」共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運行,雖然後來科學家釐清了這顆X行星並不存在,然而「冥王星」卻已成為那個美麗錯誤下的重大發現。
「冥王星」是太陽系「海王星外天體」中,目前所發現體型最大的(質量為第二大,僅次於鬩神星),所以在當時會被歸納為「行星」並不令人意外;但從1992年開始,科學家陸續在冥王星附近和它所在的「古柏帶」(Kuiper belt)發現更多跟它大小相當的天體,當年設定冥王星是一顆「行星」的地位,已經開始動搖。
2005年在古柏帶更外圍的區域,科學家發現一顆比冥王星質量還重的天體─「鬩神星」,這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;因為如果不加以討論修正,鬩神星將成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!
國際天文學聯合會(IAU)在2006年8月24日正式發表「行星」的新定義,「冥王星」因未能符合新定義中「須能清除其軌道上的其他天體」的條件,被賦予了「矮行星」的新定位,代表具有行星等級質量,但既不是行星、也不是衛星的太陽系天體。雖然迄今擁護冥王星仍是行星的聲浪依然存在,但它終究是在太陽系的行星鍊裡,串起又散落了……
圖一、「新視野號」從不同角度拍攝到的冥王星最清晰照片的拼接圖(NASA)